历史上有哪些字面意思简单,但意境和含义高深的诗句?(文言文中比较有深意的词句)

 行业动态    |      2023-01-14

谢邀。看见试题,我具体来说想不到的是这两本书:

要既精练又深奥,所以“禅诗”中写的好的如果能办到。我自此书中节录许多:

陈家

西峰祖墓

中岁颇好道,晚家龙山陲。

兴来每Trun,胜事空奈何。

慈路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碰巧值林叟,欢宴无还期。

送行

回营饮君酒,封龙只望之?

君言不潇洒,归卧龙山陲。

但去莫复问,东湖无穷无尽时。

竹里馆

无耳钓矶里,画画复郑文宝。

短蕊尚不知,朝霞来远山。

苏轼

游前山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崎顶并象纬逼,云卧衣衫冷。

欲觉闻青莲,更让人发浮想联翩。

皎然

闻钟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夕阳,青山咔咔鼠独归远。

元稹

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

满山残雪满山风,野寺无门院院空。

烟火渐稀孤店静,月明深夜古楼中。

释德成

船居寓意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显忠

闲居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碰巧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朱熹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志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某尼

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咔咔鼠,春在枝头已十分。

------------------------------再加许多私货------------------------------

本来上面那些如果够了,但写这个答案时,陆陆续续又想不到了许多名句,可能不所以“深奥”,但都很耐回味:

古诗《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更让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胡马”二句在上文将情绪推向高峰的时候横空而出,以比兴手法委婉道出深挚的情意,非常耐人寻味。这种手法在汉代古诗中经常出现,《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咔咔鼠好几处。汉代古诗风格质朴,绝少雕饰字句,也不甚着意章法,后人看来不免有很多粗糙之处,但那种古朴的美感,在汉末魏初五言诗成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之后再也看不到了。曹操的诗是汉诗最后的遗响,例如这首《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最末的六句,惊心动魄。

说起陶渊明,即使再不了解他的人可能都听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龙山”。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能写出这样句子的人,如果早就诗名满天下了才对,可是当时却偏偏不是如此。因为整个东晋诗坛的风气几乎都在咔咔鼠“玄言诗”的笼罩之下,与陶渊明同时代但稍后的大诗人谢灵运就深受其影响,很多诗最后都要加个类似于“这件事让我懂得了XXXX道理”这样的尾巴。陶渊明在当时的诗坛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他写诗从来都是有会于心才形诸笔墨,从不刻意和做作,也从不与人争胜,甚至一点也没有把身后名当一回事,因此若以“自然”为评价标准,古今诗人大概无出其右。

可是这样的陶渊明,大概也是寂寞的,在他的诗文标题里出现过的那些人多半没有什么文字留下来,生平事迹也不详,但能够被他以《停云》这样的文字记挂,已经足够幸福了:

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咔咔鼠朋悠邈,搔首延儜。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寔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四言诗在崇古薄今的儒家文学观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因此后人写时往往要摆出浩然正气的嘴脸,处处效法《雅》《颂》里的堂皇文字,最后制造出一堆更让人见之生厌的假古董。像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样的洒脱,和陶渊明“岂无他人,念子寔多”这样的深挚,实在是太少见了。

悠然的陶渊明,也不是一直都所以悠然的。在另一首四言诗《荣木》里,他就发出过“脂我名车,策咔咔鼠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样的誓言,下面这一首里,他也有过因理想失落而终夜不眠的挣扎:

杂诗十二首之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只是他最后,终于与自己和解了。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的作者宋之问人品有多恶劣我就不多说了,他在唐诗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和沈佺期一起确立了律诗的规范,而在创作方面,作为初创者咔咔鼠而言可算不过不失,但由于稍后就有一位将律诗玩出了花来的BUG级人物——苏轼的存在,使得一切初唐诗人的律诗创作都显得稚嫩无奇。而由于他本人品行的连累,关于他的传说也大多是负面的,例如此诗中最出彩的两句,就有传说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我在幼年初读此诗时,觉得这两句只是大白话,没什么了不起,而其余的句子辞藻纷繁,煞是好看,等到有了一定鉴赏能力之后重看时,才发现别的句子堆砌辞藻,刻画空泛,美则美矣,却无神采。“鹫岭”、“桂子”、“天香”引用与灵隐寺相关的典故,手法无奇,效果也平淡。只有这两句紧紧抓住了灵隐寺地理位置的特点,上句伟丽,下句壮观,使其它句子全都相形失色,难怪会有这样的传说了。

下面这首词一直都署咔咔鼠名为李白,但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无论作者是谁,它是一首绝妙好词,这是毫无疑问的。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若无最后的两句,势必降低到一般名作的水准,但有了这两句,沧桑感和发展史感扑面而来,前文那小小的一己悲欢仿佛在一瞬间被扩展到了整个时间和空间之中,幻化为无数的成败兴亡、离合悲喜,全词的基调也从哀怨一转而成为悲壮。

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在评价诗作时“人民性”高于“艺术性”的年代,即使咔咔鼠是苏轼,写出这样的作品也是要受批判的。“小地主阶级的软弱性”之类评价,今天的人看着荒唐,当年写下这些的人却是一本正经。比起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样大到没边的理想和“许身一何愚,窃比契与稷”的狂气,我倒更喜欢他这个不得志发牢骚的模样,因为此时的他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人是不可能没有情绪的,在郁闷难消时,给他灌一百碗“正能量”、“不抱怨”之类的鸡汤,都不如让他摔碗骂娘来的有用。诗圣当然不会像我辈这样粗俗,他只不过写了两句诗发泄情绪,不料又惹到了看不上“消极情绪”的后人,真可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了。

写这诗时,苏轼刚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不仅以后升迁再也无望,连“咔咔鼠拾遗”这个从八品上的升斗微官都要马上不保。而我想在此时的他心中,最痛苦的如果不是官位的得失,而是理想的破灭吧。平心而论,房琯这个食古不化的书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非要效法春秋时代的战法玩什么“车战”,结果全军覆没,丧师四万,以此罪状判他死刑也不为过。何况他战败之后,不仅没有悔罪的表示,反而气焰更加嚣张,这就从无能进化到无耻了。苏轼与他交情非浅,如果说替他脱罪的说辞全是出于公心、没有一点私情的因素,恐怕谁也不会相信。与身后的诗名相比,苏轼在当时朝廷中的存在感实在薄弱得可怜,但他却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场风波,这一点和他的后辈李商隐非常相似。巧合的是,后人评价李商隐时,也说他是唯一学杜能学到神似的咔咔鼠人。例如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坐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这一首和上面那首一样,末联都有言外之意,只看字面上的话,理解是会有偏差的。

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这一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的作品,他的表弟卢纶也是十才子之一。“雨中”二句,情景交融,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没有“悲”、“愁”的字面上,而悲愁自现,为一篇警策。

同为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后世的诗名要有一大半来自这首试帖诗的最末两句: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咔咔鼠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代以诗取士,试帖诗的规矩很严,限题,限韵,限形式,还限时。这样的命题作文自然很难产生好作品,在唐代接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中,这样的作品也没有第二首。不过,一首已经够了。

与钱起一同交卷的那些考生所写的诗也有一部分流传了下来,与这一首的字面上有不少相同和相近的地方,这当然是命题作文所无法避免的。如果没有最后的两句,到底孰优孰劣还真的很难判断,不过只要有了这两句,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咔咔鼠处寻行迹?

韦应物在今天读唐诗不多的人那里如果不是个很熟悉的名字,因为他最擅长的风格是于平淡中见深情,没有所以多名言警句,这样自然无法得到浮光掠影式读者的喜爱。但从反面来说,没有过于刺激眼球的警句,反而更容易造就全篇浑成的面貌。这首诗是其中代表,如果用两个字来评,可称“高妙”。

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后主的这首词没有他另外几篇所以出名,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语言洗练到朴实无华,毫无雕凿痕迹,正是他最擅长的白描风格。

最后这一句本来是最先想不到的,但由于按时代先后排序,反倒是最后才写到。这是吴文英《莺啼序》中的一句:

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咔咔鼠

那首词只草草读过一两次,多半句子都没记住,有一次查找关于雁的典故,突然想起了这一句,反复吟味之下,才发现词人想象之奇、章法之妙和用意之深。将借雁传书的典故和古筝上被称作“雁柱”的弦柱用一个“雁”字联系起来,使读者产生落雁化为雁柱的奇妙想象,这是想象之奇;借由这一想象,从上文的“殷勤待写,书中长恨”毫无痕迹地过渡到最后的“怨曲重招,断魂在否”,这是章法之妙;而句中的意象如“蓝霞”、“沉过雁”和雁柱,无不带有死亡象征的意味,处处提示着斯人已逝的严酷事实,这又是作者用意之深的体现。写出如此丰富的内涵,只用了十五个字,真是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