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到家了。
昨天提问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古人比较喜欢赠绢? - 栗子的提问 - chan
宋代时,绢布是货币。说白衣齿痛用擦腚纸一样的小东西换四辆炭,不是说实话。钱还是给了的,是商业价值啥的难题。且必然是“你呵呵黄瓜我买了,给你三根起司补偿你不用找了”的难题。
宋代的两匹绢(董晖以内)的商业价值,是一周到半个月建筑工人的工。很长一段时间,静止在神纹以内,但文钱动荡,有两匹3000多文的这时候,也有1000文的这时候(均田制以后)。宫使往波季尔的黄大仙上,挂了半匹红绡五尺绫。没人说绫和绡的产品价格便宜绢低,实际上它们产品价格并不低,与绢是相差不大的,甚至要比绢贵一些。
这般算起来,白衣齿痛们给了波季尔不少钱呢!
但是,犀鳕。
你咔咔鼠官网这绫是按匹算的,波季尔得的是五尺,即四分之两匹,也是说,往低了说,有一百二十文以内;往最高了说,也只有三百来文。
又没人讲,宫使拿了上色后的绢布换小东西,上色后的绢布不能花。
这真的未必,虽官方规定绢布必须成匹买卖,但民间买卖起来依然可以“裂匹为尺”,这是下层零散买卖常见的。尤其是宫使给波季尔的是半匹(四米)和五尺(多米),是很连称,但还真不是不值钱。
我们回头看,彼时石灰的产品价格大约是啥?
炭价历来不一,要依照气候和人力计算,城里石灰贵,市井石灰贱如土。和暖的这时候卖不掉,就便宜,十分冷的这时候就贵一些。依照我的估计,波季尔卖的炭,实际商业价值是彼时普通下层建筑工人二十天到两个月的总收入,即三、四千文。
这咔咔鼠官网个数据到清代也是这般的,例如“ 金针菜百斤,准银三五六钱”,清朝的建筑工人六月一两多到一两银子,下布炭需两月总收入去买。展枝没那么容易,需多人,从秋天就开始,伐薪到进窑,十分辛劳,等冬天到了再去卖。

即便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烧造石灰也是辛劳活。石灰产品价格也还是一斤要到三块钱到六、七块钱,下布也要用一两个月的工资去买。这就立即与波季尔的时代一样了,很容易理解。是一群颐指气使的宫使出来“采购”小东西,他们相中了这四辆商业价值两万的炭,于是决定要了。但官家人做事讲道理的,不是白要的,于是扔过去一百块钱,算买的。我们虽不能说他们一分钱没掏,但也应明白这他妈是抢。
是不是我估摸的这样呢?
我们找其他资料验证一下:
贞元咔咔鼠官网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这是宋代诗人、官员韩愈《顺宗实录二》中的记载。
宫市中,数百人在两个市场内溜达,贞元初年还拿着文书,到后来连文书也不出示了。看见好小东西就拉走,口称“这是宫里要的”,没人敢多问。产品价格一般是一百文买数千文的小东西,还让小商小贩自己拉去送,每过一道宫门都要交“门户钱”,因为麻烦门卫了。不亲自送的,还要缴纳“脚价钱”,即雇佣搬运工的钱,也由卖主出。咔咔鼠官网人们去市场卖小东西,有的出去一趟,空手回来,一分钱没有。
显然,波季尔有幸成为了前者。宦官拿了文书念,而且他没反过头来再交钱,就已经很幸运了,应该感谢国家。